鼠类抗药性

   日期:2019-06-12     浏览:807    评论:0    
核心提示:在各种治标方法中,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灭鼠剂,就是通常所说的鼠药。鼠药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鼠药灭鼠效果差,大都对人剧毒,一旦误食往往来不及抢救,从效果和安全考虑推荐使用慢性药。现有的慢性鼠药都是抗凝血化
        在各种治标方法中,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灭鼠剂,就是通常所说的鼠药。鼠药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鼠药灭鼠效果差,大都对人剧毒,一旦误食往往来不及抢救,从效果和安全考虑推荐使用慢性药。现有的慢性鼠药都是抗凝血化合物,即抗凝血灭鼠剂:按化学结构分为香豆素和茚满二酮两类,两类衍生物作用机理基本相同。抗凝血类灭鼠剂作用缓慢,传统抗凝血鼠药还具有多次小剂量给药比一次大剂量给药毒力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配成较低浓度的毒饵,老鼠反复取食,在吃入致死剂量前不会发生停止摄食等中毒症状,正好克服了鼠的新物反应和社会行为,灭鼠效果好,对人和家畜则减少了误食中毒机会,又有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故称高效安全灭鼠剂。20世纪50年代初,以杀鼠灵为代表的抗凝血灭鼠剂问世,极大地推动了鼠害防制工作。
        但是,在推广抗凝血剂灭鼠数年后,英国首先发现了难以用杀鼠灵毒饵消灭的抗性种群,以后西欧和北美许多国家确认抗性种群的存在,而且3种家栖鼠都存在。后来研究证明,这种抗药性不仅具有遗传特征,而且抗杀鼠灵的鼠类用其他传统抗凝血鼠药也杀不死。于是许多国家积极研究发展新型灭鼠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出现许多种新型急性和慢性替代药,其中最有使用价值的几种(如大隆,溴敌隆等)仍属杀鼠灵同系物,它们保持着传统抗凝血鼠药作用慢的特征,维生素K1是对抗剂,但其急、慢性毒力差不明显,能有效防制杀鼠灵抗药鼠,故称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往具有交叉抗性的鼠药称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然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没用几年也出现抗药性,抗药性成为推广抗凝血灭鼠剂的最大障碍。抗药性生化机理研究认为,抗药鼠体内参与维生素K(以下简称VK)循环利用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的酶发生变异,既不受抗凝血剂抑制,本身活性也降低,自身合成的VK供不应求,要靠从食物中摄取补充,所以抗性鼠只能生活在饲养场等VK丰富场所,在一般环境中抗性鼠竞争不过敏感鼠。所以,一旦发现抗性种群,停用此类鼠药若干年,抗性问题会逐渐缓群。
        我国采用抗凝血剂灭鼠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生产茚满二酮类的敌鼠钠盐,但由于仍按急性灭鼠剂的方法使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抗凝血灭鼠剂应用研究广泛开展,杀鼠灵和杀鼠迷等香豆素类鼠药相继投产,大大促进了此类鼠药在我国的推广,鼠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抗药性研究也提上日程,1985年成立了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对采用抗凝血灭鼠剂4年以上的17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地区进行了家栖鼠抗药性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在我国采用抗凝血剂多年的地区发现了抗药性鼠,鼠类对抗凝血鼠药的抗药性,随着用药时间延续,产生抗性个体继而形成抗性种群。在查出抗性鼠的28个地区3种鼠抗性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鼠种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这种差异主要来自黄胸鼠与褐家鼠以及黄胸鼠与小家鼠褐家鼠与小家鼠之间差异不显著;黄胸鼠的抗药性发生似乎先于褐家鼠和小家鼠。
         对付抗药性的最好方法就是选择新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出许多新型急性和慢性替代鼠 药,其中最有使用 价值的5个化 合 物,即鼠得克(Difenacoum)、溴敌隆、大隆(Brodifacoum)、杀它仗(Flocoumafen)和硫敌隆(Difethialone),仍然属于香豆素类抗凝血剂。它们都保留着4—羟基香豆素母核,作用机理仍然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碍凝血因子形成,所以仍保持着杀鼠灵作用缓慢特性,维生素K1是对抗剂;但是,它们结构式末端甲基被几个苯基取代,加大了亲酯性,使得生物半衰期延长、毒性增强。
        我国已经引进合成鼠得克、大隆和溴敌隆。但溴敌隆合成成本低,目前大隆原粉是溴敌隆原粉价格的3 ~4倍;而且,很多研究证明,与大隆相比,溴敌隆对人和家苗较安全。因此,对付抗药性种群应首选溴敌隆,溴敌隆和杀鼠迷对褐家鼠的适口性好、毒杀率高,但杀鼠迷价格便宜,对人和家畜较安全,应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抗药性种群地区防制褐家鼠的首选鼠药。
 
标签: 鼠类抗药性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72220222202

微信公众号

千人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