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的鉴别与生态习性

   日期:2019-05-26     浏览:1826    评论:0    
核心提示:别名:罗赛鼠、田鼠、圆鼠。形态:体型中等,躯体纤细,头、躯、尾长24 ~33cm,尾长和头躯长相近。外形与黄胸鼠相近,毛色则更接近于褐家鼠,背毛棕褐色,混有黑色,背部中央的毛色比体侧深,腹部为灰白色或略带暗黄
       
        别名:罗赛鼠、田鼠、圆鼠。
        形态:体型中等,躯体纤细,头、躯、尾长24 ~33cm,尾长和头躯长相近。外形与黄胸鼠相近,毛色则更接近于褐家鼠,背毛棕褐色,混有黑色,背部中央的毛色比体侧深,腹部为灰白色或略带暗黄色,背、腹之间无明显分界线。后足较短,不足3.3cm。耳较小而薄,向前折不及眼。尾环基部有浓密的黑褐色短毛,毛环不甚清晰。前、后脚的背面呈白色。
        分布:在两湖、两广、四川、贵州、云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均有分布,是北纬30°以南的我国南方农田的主要害鼠。
        习性:黄毛鼠一般在夜间活动,在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昼间也有活动。活动时间以18 ~21h和3 ~6h两个时间为高潮;上半夜活动比下半夜活动频繁。
        黄毛鼠不冬眠,为夜间活动鼠种;但生活在海滩红树林中的黄毛鼠,则不分昼夜均可活动,视海潮的涨落而定。生活在水边的黄毛鼠善于潜水,捕捉鱼虾。活动高峰在黄昏和黎明,尤以黄昏时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较大,多在栖息场所的稻田、菜地、蔗园、红薯与花生地以及灌木、杂草丛中往来,善游泳。
         黄毛鼠杂食,以农作物为其主食。喜食谷物、花生、红薯、豆类、蔬菜以及田螺、青蛙、鱼苗、蟹虾、甲壳类等。秋、冬食物缺乏时,也吃草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对水稻更甚,在播种、育秧期,它盗食谷种、秧苗;在孕穗期,咬断稻穗,吮令汁液;成熟期窃食谷粒,并存粮过冬。
        条件适应时,黄毛鼠全年均可繁殖。一般以4 ~5月和6 ~10月为盛期,与早、晚稻成熟期有关。每年平均产仔3 ~4胎,每胎5 ~7只,最多13只。幼鼠3个月性成熟,即可参加繁殖。
        黄毛鼠在田野中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常利用各种地形、地物来隐蔽自己的活动。喜欢在低凹处(垄沟、田基的豁口等)通过,喜欢靠壁(田基边、渠边等)行走,也喜欢在草丛下活动,特别是在地边、路喧或菜园周围的草丛下活动,在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常常形成大大小小的鼠路。在水稻田有水的情况下,即常在田埂上活动、觅食。
        由于寻找食物,黄毛鼠向附近的成熟作物区转移。早熟作物地或最迟收获的作物地,地鼠较多方面集中危害,当食物不足时,它们的生活范围也大大扩展,可以走到远离洞穴100 ~200m以外的其他作物和水源附近觅食。一般灌渠,小河不能阻隔其活动。
        黄毛鼠在长江以南,尤以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多见。主要栖息于野外的近水处。在江南水稻种植区,溪涧纵横,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尤其是华南的田基溪喧,四季常青,蔗园坡地周围,灌木茅草密布,更是它栖息、繁殖的良好生境,数量较多,常常超过野鼠的半数,甚至高达75%以上,成为优势种,危害甚剧。在耕地及其附近,树林里,池塘边以至海岸等处均可发现。栖息在田园中的黄毛鼠,也随农作物的生长而迁移,主要在耕地附近的田边、路旁或靠近溪流之处掘穴而居。作物成熟后,迁至耕地内或田埂上,杂草丛中亦有。
        黄毛鼠在石砌的田埂和路边、沟溪旁,常利用自然缝隙,随地形筑道营巢。在秋、冬季,随农作物的收割而多匿居于较温暖的地方,如在居民点附近的禾草堆下,或在堤坝、山麓等处掘穴而居。偶而可见于室内,遇洪水有迁居现象。
        与疾病关系: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
 
标签: 黄毛鼠的鉴别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72220222202

微信公众号

千人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