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羊腐蹄病的发生与防治

畜牧业 作者: luckypet 2025-02-02 21:02:22 阅读:

  羊腐蹄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和山羊,发病率在8%~20%,严重时可达到50%,该病会导致病羊蹄部出现溃疡和跛行,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病羊死亡,但影响羊只的进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若未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该病可迅速在羊群中传播,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羊腐蹄病的病原是节瘤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病菌毒力强,在气候潮湿和养殖环境差的环境中发病率高,呈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在干旱地区发病率低。节瘤拟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在患处可长期存在,离开羊蹄后很快死亡。节瘤拟杆菌对环境抵抗力差,常规消毒剂和高温可将其杀死,在正常环境中可存活1~3天,60℃下30分钟就死亡,100℃条件下1分钟死亡。节瘤拟杆菌主要分泌蛋白酶,破坏羊蹄部表层,若同时感染坏死梭杆菌,会导致严重的腐蹄病。在气候潮湿的季节,圈舍内潮湿、积水等均会导致羊蹄部角质层软化,易被尖锐硬物刺入发生损伤,被环境中的病原菌侵入发生感染,且患处为病菌创造了良好的厌氧环境,病菌大量繁殖导致蹄部腐烂。羊机体缺乏钙、磷、铜、锌等微量元素也会导致蹄部扭曲、变形、角质层软化或疏松,易发生外伤,感染病菌发病。该病的传染源为带菌羊,患处皮肤分泌物和病羊粪便中均带菌,污染外界环境,导致其他羊只感染。 2 临床症状

  羊腐蹄病有1~2周的潜伏期,疾病发生初期,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患处皮肤组织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患处温度升高。对患处进行深入检查发现,两趾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破溃,有组织坏死和刺激性气味的分泌物,病羊将病肢抬起,不愿触地,喜卧、不愿站立,人为驱赶后,病羊用蹄尖着地,跛行。病情发展至深层的组织或关节等部位后,体温升高至40℃左右,蹄壳会发生变形、脱落等,蹄壳脱落后可见患处肿胀和增生,若蹄壳无变化,在修蹄时可见有腐臭气味的灰黑色脓汁流出。关节部位产生脓汁后失去弹性,病羊出现严重的跛行。若病肢为前肢,严重时可出现爬行;若病肢为后肢,病羊会将病肢放于腹下。一般该病感染10天内的症状主要为跛行,10天以上会出现一些恶病质症状,机体明显消瘦,失去生产能力,甚至还会出现败血症。 3 诊断 

此处隐藏1724个字。登录可见

已有羊腐蹄病灭活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苗可供选择。

  5.4 注意转运防护

  在引进转运羊时,应对羊只做好产地检疫,避免携带病原。在运输过程中合理控制密度,车辆应匀速运行,进行装车和卸车时也应注意,避免羊只受到损伤,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才可合群饲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