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棉铃虫形态特征是什么?为害特征是什么?生活习性是什么?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mm,前翅颜色变化大,雌蛾多黄褐色,雄蛾多绿褐色,外横线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卵:近半球形,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紫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45mm,头部黄褐色,气门线白色,体背有十几条细纵线条,各腹节上有刚毛疣12个,刚毛较长。两根前胸侧毛的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这是区分棉铃虫幼虫与烟青虫幼虫的主要特征。体色变化多,以黄白色、暗褐色、淡绿色、绿色为主。蛹:长17~20mm,纺锤形,黄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尾端有臀刺2个。

棉铃虫
为害特征
取食麦粒汁液,受害后的麦粒只留下外壳,排出白色粪便落于麦穗和麦叶上;为害嫩叶成缺刻或孔洞,粪便堆积在叶面,严重影响小麦生长期的长势,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田间棉铃虫幼虫多嗜食麦穗,一般不取食麦秆和麦叶。

棉铃虫为害叶片

棉铃虫为害穗部
生活习性
在为害小麦较重的产麦区一年发生4代,第1代为害小麦。以蛹在土中做室越冬,翌年小麦孕穗期出现越冬代蛾,抽穗扬花期为蛾盛期。成虫具趋光性,晚上活动,卵多产在麦田穗部。幼虫可取食麦粒、茎、叶片,以取食麦粒为主。幼虫取食麦粒排出的虫粪为白色。低孵幼虫常3~4头聚集在一个麦穗上取食,4龄后一个麦穗只有一头幼虫取食。幼虫有转粒、转株为害习性,一头幼虫一生可破坏40~60个麦粒。老熟幼虫入土做室化蛹,羽化后为害其他作物。秋季第4代老熟幼虫入土做室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秋天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冬灌,可消灭大量越冬蛹。
成虫发生期,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450W高压汞灯、20W黑光灯、棉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麦田棉铃虫防治多结合防治黏虫、蚜虫等进行兼治。常用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 5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45%丙·辛乳油1 500倍液,43%辛·氟氯氰乳油1 500倍液。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时,应注意在棉铃虫卵盛期和初孵幼虫期施药,并且选择不同类别或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
- 1 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54
- 2 对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期和初孵幼虫。 A.对 B.错 141
- 3 海棠——桧柏锈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130
- 4 草地螟 Meadow moth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127
- 5 2025年CPCO全国消杀大会将于2025年3月30日-31日在东莞召开 105
- 6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01
- 7 鲫鱼病害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100
- 8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94
- 9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91
- 10 斜纹夜蛾 Cotton leafworm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