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立枯病的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症状识别
种芽腐烂型。种芽还未出土或刚露出土,即被病菌侵染死亡。
猝倒型。幼苗出土不久,嫩茎尚未木质化,病菌自茎基部侵入,受侵部呈现水渍状腐烂,幼苗迅速倒伏,此时嫩叶仍呈绿色,随后病部向两端扩展,根部相继腐烂,再后全苗干枯。
立枯型,也称根腐型。幼苗木质化后,苗根染病腐烂,茎叶枯黄,但死苗站着不倒,而易拨起,也称根腐型。
叶枯型。发生在苗木生长后期,由于苗木过于密集,苗丛内光照不足,苗木下部叶片染病腐烂枯死,常造成苗木成簇死亡。
病原
引起本病的原因,可分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侵染性病原,主要是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以下因素:圃地积水,造成根系窒息;土壤干旱,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根颈灼伤;还有农药污染等原因。
发病规律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病原菌可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再侵染。发病严重的原因,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连作感病植物,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病原菌:种子质量差,发芽势弱,发芽率低;幼苗出土后遇连阴雨,光照不足,幼苗木质化程度差,抗病力低;在栽培上播种迟、覆土深、揭草不适时、施用生肥等。
综合防治
1.应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2.不选用瓜菜地和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地作为圃地。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推广高床育苗及营养钵育苗,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3.土壤消毒选用多菌灵或配成药土垫床和覆种。
4.种子消毒用0.5%高锰酸钾溶液(60℃)浸泡2h。
5.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喷1:1:2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