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几种根系病害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根系病害已成为影响猕猴桃树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据笔者调査,猕猴桃根系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绢病、根癌病等,笔者总结了几种根系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现介绍如下:
一、根腐病
1.发病规律及病症
春季树体萌动后,病菌随着农事活动或地下虫害传播,主要从根尖和根部伤口侵入,根尖呈米黄色,进而转为黑褐色,然后向侧根、主根蔓延直达根颈部。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味,8~9天后形成菌核,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后根系逐渐变黑腐烂,直至整个植株死亡。夏季高温多雨期,有的植株会在1~2天内突然萎蔫死亡。发病缓慢时,一般2年后植株大面积死亡。发病期间,病菌可多次侵染,10月以后停止发展,完成了一个年周期。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透水透气、排水良好的轻壤土或沙壤土种植。②栽植前,最好采用挖掘机深翻80~100厘米,翻后反复耙平,起垄栽植,增强土壤的通透性。③选用无病苗木,栽植前进行苗木消毒处理,可用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植,定植时要求浅栽深埋。④重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微生物菌肥,合理灌溉,雨季前疏通排水通道,严防积水。
药剂防治:在染病植株根际挖放射状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每隔10天浇灌1次,连续浇灌2~3次。15天后,用50亿个/克微生物菌剂2000倍液灌根,根据植株大小每株灌药液1~4公斤。
二、白绢病
1.发病规律及病症
白绢病属高温型病害。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根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每年春末,当土壤温度在10℃以上时,产生新的菌丝体,并随农事活动和地表径流传播,侵染根部和根颈部位。发病症状多在6月以后表现出来,7—8月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植株受害后生长不良,叶片变小、变黄,枝叶萎蔫凋零,根颈部病斑环根颈一周后全株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如不及时防治,可能在1个月内毁园。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严格选择园地,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位低的地块,高标准整地建园。对于成龄果园,深挖行间排水沟50~60厘米,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或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有益菌群。
药剂防治:在已发生过白绢病的果园,使用生物农药灌根,每年5—6月用生物菌剂含量在10亿~50亿个/克的抗生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灌根。7—8月要经常检查果园有无病害发生,如有发生,可在染病植株根盘处扒土,使主根裸露,晾晒3~5天后施药、封土。发病初期,用30%甲霜• 霉灵水剂800倍液全园喷雾防治,对发病植株及相邻植株的根颈和树盘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药2次。控制病害之后,再用微生物菌剂2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公斤。
三、根癌病
1.发病原因
根癌病病原菌在病瘤组织及土壤中存活越冬,潜伏侵染,潜伏期数周甚至1年以上。病原菌随种苗向外传带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区内传播主要通过农事活动,如耕作、嫁接、修剪等侵入树体根部和根颈部,造成病变。
2.发病过程
病原菌进入植株后,可在皮层的薄壁细胞间隙中不断繁殖,并分泌刺激性物质,使邻近细胞加速分裂增生,形成癌瘤症,并继续潜伏侵染,一再发生癌瘤。病菌发育繁殖温度范围为10~34℃,最适温度为22℃,所以6—9月均可发生危害,以8月发病最多。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严格选址建园,选择大田作物地块,土质最好为轻壤土,通透性好,不黏重、不积水。②对种苗进行严格检疫,发现有癌瘤,可用中生噻唑锌2000倍液浸根1~2小时,晾干后栽植。③田间作业时,尽量保护好根部和根颈部,避免其受损伤。
药剂防治:实践证明,用微生物菌剂和抗生素类药物,对根系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发病初期,可用500~1000毫克/升的土霉素药液放射状沟灌根,也可以用100克春雷霉素或中生菌素500倍液放射状沟灌根。根据树体大小每株灌药液1~4公斤。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5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0
- 4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5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3
- 6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7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8 仙居县2024年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与防制效果评估服务竞争性磋商的公告 22
- 9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测试题答案 22
- 10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