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风水术是如何产生的?

风水常识 作者: luckypet 2025-05-05 阅读:
  风水术是如何产生的?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说兴盛。阴阳家以五行、八卦、四方、四时、五音、十 二月、十二律、二十八宿、天干、地支以及数字、色彩相互配合构成宇宙的总 体构架。而阴阳绕行其中使该总体构架周而复始,变化无穷而生万物。从 此这个宇宙构架便成为中国思想无法回避的背景,亦奠定了风水理论的哲 学基石。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阴阳学说就开始逐渐渗透进儒家思想,使之染上一 层神秘色彩,至两汉识纬学说的流行更催化了风水学的神学化。它不仅与 阴阳五行说合流,而且吸收了当时广泛流行的方术,使汉代儒学变成一种专 讲天人感应的经学。儒家的这一变化加上东汉道教的兴起,促进了民间方 术活动,如“气运图识”、“占候”、“占电”、“占筮”、“占星”、“望气”、“风角”、 “看相”等等,这些皆为风水术的兴盛提供了普遍而适宜的文化土壤与氛围。

  同时,春秋战国之际发现了磁石指南的奇异功能,到汉代即依此原理发明 了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于是人们对方位的感受与判断更加具体而清 晰,对方向的分位也由东南西北四方演为八干四维十二支,合称为二十四山, 这正是后世风水罗盘分度的基本单位(航海罗盘亦同样以此为基本分度单 位)。

  谈到西汉的风水术,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汉代的相地知识。空前发达的 地学,正是风水术产生和繁盛的基础。

  先秦学者在《禹贡》中把我国的山势大致划定之后,汉代学者又在此基 础之上创立了有名的“三条四列说”,它们分别是:

  北条:岍——岐(陕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 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晋南)——太行——恒山——碣 石(河北)。

  中条:西倾——朱圉——鸟鼠——太华(陇陕)——熊耳——外方—— 桐柏——陪尾(鲁南)。

  分支:蟠冢(陕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

  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条)。

  第二列:西倾——陪尾(即中条主干)。

  第三列:蟠冢——大别(即中条分支)。

  第四列:岷山——敷浅源(即南条)。

  这些山脉正是后世风水师所说的龙脉。

  汉代对地理概念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尔雅》中有《释地》、《释丘》、 《释山》、《释水》,都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如“下湿日隰,大野日平,广平日野, 高平日陆,大陆日阜,大阜日陵,大陵日阿”。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图 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脉、山簇、山峰、山谷、河流,并且比较精确。

  汉代虽然有了丰富的相地知识,但毕竟还是缺乏科学性。人们对地理 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状况就催化了风水学的诞生。

相关文章